不能失败的战争:回顾以色列立国和第一次中东战争

发布日期:2025-04-13 16:43    点击次数:63

中东这块地方,名字是欧洲人给起的,他们站在自己的角度,觉得那儿在欧洲的东边,就这么叫开了。

这片区域横跨亚洲、非洲和欧洲三大洲,地理位置非常关键。这里有十个国家和地区,比如埃及、叙利亚、约旦、巴勒斯坦、以色列和伊拉克等。该地区不仅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而且在全球战略布局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巴勒斯坦地处中东核心区域,西边靠着地中海,南边挨着西奈半岛,是连接东西两边阿拉伯国家的重要桥梁。

正因如此,巴勒斯坦自古以来就是多个民族共同居住的地方,同时也成为各大强国竞相争夺的重要区域。

早在古代,巴勒斯坦地区的第一批原住民就是迦南人。

大概在五千年前,迦南人从阿拉伯半岛搬到“新月沃地”这片区域,并在那里创建了迦南国。

后来,腓尼基人从爱琴海附近搬到了迦南地区,并把那里改名为“巴勒斯坦”。

这个名字最初指的是腓力斯丁人居住的地区,一直到现在还在使用。

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一支来自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希伯来部落移居到了巴勒斯坦地区,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王国。

这些人是犹太民族的早期祖先,曾在巴勒斯坦地区短暂生活过。

从那时起,巴勒斯坦这片土地就不断易主,巴比伦人、波斯人、希腊人和罗马人一个接一个地成为它的统治者。

希伯来人艰难求生,在周边部族的夹击中勉强维持了几个世纪。然而公元135年,罗马帝国发动残酷镇压,导致近150万犹太人惨遭杀害。幸存者被迫流亡他乡,至此犹太民族在巴勒斯坦地区的主体生存历史画上了句号。

632年,阿拉伯人建立了强大的帝国。

五载光阴流转,巴勒斯坦这片土地最终被纳入了阿拉伯帝国的版图之中。

当地百姓的信仰和习俗慢慢融入了阿拉伯特色,最终演变成了今天的巴勒斯坦阿拉伯族群。

1518年,巴勒斯坦这片土地被奥斯曼帝国收入囊中,成为了其庞大疆域的一部分。

在奥斯曼帝国统治期间,他们大力推广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文化,因此巴勒斯坦地区保持了自己的阿拉伯特色,民族特征基本上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公元二世纪,犹太人被迫离开巴勒斯坦,随后分散到欧洲各地。

长期以来,欧洲对犹太人的排斥现象一直存在。

在欧洲,犹太人长期遭受不公正对待,他们被歧视、欺压,甚至面临集体杀害的惨剧。

在这个历史时期,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开始蓬勃发展。

1897年,来自欧洲和美洲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在瑞士巴塞尔召开了第一届全球犹太人代表大会。在这次会议上,他们决定建立一个统一的国际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并推选赫茨尔担任该组织的主席。

想要重建国家,首先得找个合适的地方安顿下来。

因此,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内部形成了两个派别:

改革派认为,建立国家是首要任务,地点选择并不重要。

另一派被称为正统派,他们坚定地认为只能在巴勒斯坦建立国家,完全拒绝考虑其他任何地方的可能性。

1902年,赫茨尔作为正统派的代表,与奥斯曼帝国的苏丹米德二世进行了会晤。他提出了一个计划,旨在挽救奥斯曼帝国的经济困境,并帮助帝国摆脱欧洲国家的控制。这个方案的核心是通过外部援助来实现这些目标。

作为交换条件,米德二世同意犹太人可以通过支付资金来获得巴勒斯坦地区的地产所有权。

尽管赫茨尔的建议非常吸引人,苏丹米德二世依然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他觉得犹太人买地不可能只是为了解决基本生活需求。

米德二世害怕,一旦犹太人在当地站稳脚跟,巴勒斯坦地区就可能摆脱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在遭遇挫折后,拥有广阔海外殖民地的英国主动提出,愿意划出一片土地供犹太人建立自己的国家。

如果犹太人想要建立自己的国家,就必须接受成为英国统治下的附属国。

英国政府提出了两个选址方案,一个是在西奈半岛,另一个则位于英属乌干达地区,实际上是在肯尼亚境内。

犹太复国运动里的革新派人士,对英国提出的方案表现出了浓厚兴趣。

为了推动改革,他们专门派人进行了实地调研。

经过一番调研,发现这里并不具备建立国家的条件。

犹太复国主义团体通过内部讨论,决定礼貌地回绝了英国方面的建议。

渴望的地块买不到,别人主动提供的又不合心意。面对复国梦渐行渐远,赫茨尔提出了个折中方案:先在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地区建立国家。

等到条件合适的时候,再回到巴勒斯坦重建国家。

在上世纪30年代,苏联和日本都曾推出吸引犹太移民的政策。

这就是苏联设立的“犹太自治州”和日本推行的“河豚计划”。

然而,受多方面原因制约,上述方案和建议最终都没能落实。

经过多次激烈争论,主流派意见最终胜出。犹太复国主义组织达成一致,决定将巴勒斯坦作为建国地点,放弃了其他选址方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曾经庞大的奥斯曼帝国土崩瓦解,英国和法国趁机分割了其广阔的领土。

法国控制了叙利亚和黎巴嫩,英国则占据了巴勒斯坦、伊拉克和科威特。

英国控制巴勒斯坦地区后,为了削弱阿拉伯人的影响力,采取了分化统治的策略,将当地民众分割管理。

根据约旦河划分,巴勒斯坦被分成东西两个区域。

在东边那块叫“外约旦”的地方,英国人扶持了一个听命于他们的政府。

西部地区继续归属巴勒斯坦管辖,由英国派遣的总督直接管理。

与此同时,英国还通过挑拨当地族群关系的手段,用军事力量帮助犹太人回到巴勒斯坦,在那里创建所谓的"民族家园"。

根据历史记录,在1918年之前,生活在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口数量还不到5万。

1939年时,大批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那里的犹太人口迅速增长,达到了445万人,这个数字占了当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大批犹太人涌入,直接冲击了阿拉伯居民的日常生活。

这样一来,两个民族之间的冲突越来越严重。

阿拉伯人与犹太人之间的冲突持续不断,英国政府对此显然乐见其成。

英国在欧洲大陆上扮演了长达五个世纪的“麻烦制造者”角色,这个称号绝非空穴来风。

然而,到了1930年代,德国迅速崛起,这让英国开始明白,要维持在中东的势力,必须和当地有影响力的势力建立良好关系。

至少不能让整个阿拉伯世界倒向轴心国那边。

1939年5月,英国政府发布了一份名为《巴勒斯坦白皮书》的文件,开始对犹太人迁入巴勒斯坦的人数进行严格管控。

英国想要拉拢阿拉伯人,结果却不可避免地惹恼了犹太人。

美国趁机在混乱中谋取私利。

在美国,犹太人的数量虽然只有几百万,不算特别多,但他们的影响力却相当大。

自从中东地区发现了石油资源,美国就一直试图增强自己在这一区域的影响力。

二战打响后,英国深陷战争困境,美国随即加大了对犹太复国运动的支持力度。

在二战末期的1943年到1945年间,美国国会陆续通过了几项重要决定,支持犹太人不受限制地移居巴勒斯坦,并赞成在那里建立一个属于犹太人的国家。

美国打算扶持一个亲近自己的以色列政权,借此削弱英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

有趣的是,苏联为了削弱英国在中东的势力,破天荒地与美国站在了同一阵线。他们公开表态,全力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自己的国家。

二战一结束,英国就陷入困境,其遍布全球的殖民地体系开始分崩离析。

印度脱离英国统治的过程,让时任英国首相艾德礼忙得不可开交,几乎耗尽了他的精力。

迫于无奈,英国当局在1947年2月把巴勒斯坦的难题摆到了联合国面前。

英国退出后,美苏主导的联合国大会迅速召开紧急会议。

就在那一年的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正式批准了第181号决议。

根据这项决议,英国在巴勒斯坦的统治终止后,当地将分别成立阿拉伯国家和犹太国家。

阿拉伯国的国土大小约为11万平方公里,而犹太国的面积略大,达到14万平方公里。

联合国接管了耶路撒冷的治理权,使其成为国际社会监管下的自治实体。

联合国提出的分治方案,犹太人方面自然是全力支持的。

一开始,犹太复国主义者们就一致同意,要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国家。

二战结束后,欧洲各地仍然时不时出现针对犹太人的歧视和暴力行为。

1946年7月,波兰的凯尔采曾发生了一场针对犹太人的屠杀事件。

在那场骚乱中,大约70名犹太人不幸丧生,还有超过80人受了伤。

这场杀戮最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整个村子的波兰人,无论男女老少,都动手参与了这场暴行。

当地政府从始至终都没有作出任何回应。

那时候的欧洲,这种事多得数不过来。

不少犹太人在纳粹集中营里九死一生逃了出来,可当他们回到故乡时,那些曾经友善的邻居却露出了真实面目。

邻居强行占据了他们的房屋,还把他们所有的财物都搜刮干净了。

邻居放狠话:不搬走就要你们的命!

当时情况下,犹太人既无法回到故乡,又不敢与欧洲人对抗,无奈之下只好离开家园,前往巴勒斯坦寻找新的生活。

阿拉伯国家对联合国决议反应激烈,这与犹太人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

埃及等国家明确表态,拒绝接受联合国第181号决议的合法性。

阿拉伯国家对此表示反对并非毫无根据。

一开始,犹太人的要求就站不住脚。

犹太人流散在外已有两千年,而阿拉伯人在这片土地上定居了近十三百年。仅凭犹太人先祖曾在此居住,就要求阿拉伯人放弃世代居住的家园,这样的诉求是否合理?

要是每个人都这样算旧账,那社会秩序不就全乱了吗?

其次,这种分割方式并不公正。

在巴勒斯坦地区,阿拉伯人口约有130万,而犹太人仅有60万。然而,尽管人数较少,犹太人却占据了该地区57%的土地。

联合国表示,考虑到未来会有大批犹太难民涌入,因此需要为犹太人预留更多居住区域。

但这种说法很难让阿拉伯国家接受,毕竟以后也可能有阿拉伯人搬到巴勒斯坦定居。

第三点让阿拉伯国家难以接受的是,犹太人所经历的苦难并非由阿拉伯人造成,为何要以牺牲阿拉伯人的利益为代价,来弥补犹太人曾经遭受的迫害?

沙特国王阿卜杜勒-阿齐兹曾明确表态:谁欺负犹太人,谁就得承担责任。既然犯下这些罪行的都是欧洲人,而且事情也发生在欧洲,那么处理犹太人的问题自然应该由欧洲人自己来搞定。

然而,阿拉伯国家力量有限,他们的反对意见并未产生实质影响。

联合国的不公正做法,在阿拉伯地区引发了巨大争议和强烈反响。

就这样,冲突的隐患在不知不觉中种下了根。

1948年5月14日,英国正式结束了在巴勒斯坦的统治,国旗被撤下。

就在同一天,犹太复国主义团体在特拉维夫召集了一场大规模集会,正式宣告以色列国家的诞生。

以色列刚宣布独立11分钟,美国总统杜鲁门就立即表态支持并承认这个新国家。

这速度快得连犹太人都感到惊讶。

然而,接下来的情况却让犹太人感到更加意外。

阿拉伯国家早就明确表态,不接受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各自独立的决定。他们表示,一旦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国家,就会采取行动将其彻底铲除。

1948年5月15日,就在以色列宣布建国的次日,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这几个邻国,在没有统一指挥的情况下,各自出兵向以色列发起进攻。由此,中东地区首次大规模战事正式打响。

战争打响时,阿拉伯方面集结了43万兵力,配备了131架战机、12艘军舰、240辆坦克和装甲车,以及140门各类火炮。

以色列军队规模不大,总兵力只有34万,空中力量只有28架战机,海军仅拥有3艘舰艇,地面部队也严重缺乏重武器,几乎没有火炮和坦克装甲车。

由于实力悬殊,以军迅速在各个战线溃退。

埃及的部队从南方出发,向北进军,目标是攻占特拉维夫。

以色列军队在主要道路上设下防线,同时派遣特种部队在夜间对埃及军队的后方基地发动突袭。

埃及军队由于缺乏经验丰富的将领,面对以色列游击队的袭击显得手忙脚乱,不得不放缓了进攻的节奏。

不过,攻势减弱只是短期的,要是没有增援部队,埃及军队最终还是会攻陷特拉维夫。

另一方面,约旦的部队成功控制了耶路撒冷的老城区。

守在老城的以色列部队已经放下武器投降,而在耶路撒冷新城那边的以军也面临困境,弹药耗尽,连喝水都成了难题。他们随时可能被彻底消灭。

叙利亚部队在太巴列湖地区与以色列军队发生激烈冲突,同时伊拉克军队向巴勒斯坦北部的纳布卢斯发起进攻,并迅速控制了纳布卢斯、杰宁和土勒卡姆等多个城镇。以色列军队无法组织有效反击,陷入被动防守的局面。

阿拉伯联军的猛烈进攻让以色列军方高层感到震惊,他们坦言部队已经到了溃败的临界点,根本无力抵抗阿拉伯军队的持续冲击。

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紧急联系了该国驻联合国大使,要求迅速达成停火协议。他表示,以军需要数周时间进行整顿和补充武器装备,为接下来的战斗做好准备。

眼看局势紧张,美国在战争爆发仅仅72小时后,就向联合国安理会递交了一份要求双方停止交火的建议。

苏联方面在安理会上催促马上进行投票,同时批评阿拉伯国家率先发动了军事行动。

英国一开始并不赞同美国和苏联的建议,还表示要向阿拉伯国家提供支持。

阿拉伯联军刚开战时一路高歌猛进,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英国在背后的支持。

然而没过多久,英国财政吃紧,急需美国援助,态度立刻大转弯,不仅中断了对阿拉伯联军的军火供应,还主动支持双方停战。

在美苏英三国的联合压力下,阿拉伯国家被迫接受了为期一个月的停战协议。

在暂时停战期间,以色列一边忙着购买军火,一边调整军队结构。

政府发出号召,17至25岁的年轻男女要参加军事训练,25到38岁的健壮男子马上入伍,年纪更大的老百姓则加入民兵队伍,负责修筑防御设施。

与此同时,许多犹太人不远万里从国外赶来加入战斗。

在美军中,有不少士兵是犹太裔。

在短短三周内,以色列军队迅速扩充,从最初的3万多人增长到了63万人。

他们配备了数量众多的重型武器装备,包括坦克、火炮和轰炸机等火力强大的武器系统。

阿拉伯联军趁着停战期增加了军队人数,但真正能打野战的士兵只有四万五千人。

1948年7月9日,随着停战协议到期,装备升级后的以色列军队向阿拉伯联军发动了为期十天的猛烈攻势。

战争打响前,阿拉伯联军信心满满,觉得胜利已是囊中之物,没想到刚一交手就被打得措手不及。

以色列军队凭借强大的兵力优势,迅速向特拉维夫、卢德和拉姆拉三地发起进攻。

在战争进行时,美军里的犹太飞行员驾驶着军机,直接参与了对敌方的空袭行动。

阿拉伯联军误以为美军直接参战,吓得仓皇撤退。

以色列军队顺利控制了巴勒斯坦中部的交通要道。

在北边和东边的战线上,以色列军队展开反击,顺着边界线向前推进,成功击退了叙利亚和约旦的部队。

7月18号,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按照联合国安理会的决定,又一次停止了军事冲突。

以色列军队在停火协议生效前的最后十天里,迅速占领了大约一千平方公里的领土,彻底扭转了之前面临亡国的危机局面。

这次休战持续了整整一个季度。

以色列在这段时间内将军队规模扩大到了10万人。

阿拉伯联军不仅没有增加兵力投入,反而内部出现了矛盾纷争。

他们之间闹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说白了,埃及和约旦都想在阿拉伯国家里当领头羊,彼此之间都留了个心眼。

约旦参战,不仅是为了消灭以色列,还想趁机捞点好处,从巴勒斯坦那边抢走一部分地盘。

这让巴勒斯坦人十分恼火,双方之间的信任也出现了裂痕。

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这几个国家,也就是瞅准了机会,觉得有利可图,才跑过来想分一杯羹罢了。

要是局面不妙,这三家肯定不会豁出老底跟以色列硬拼到底。

眼下,战事仍在继续,但双方的实力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0月15日,以色列军队违反停火协议,对阿拉伯部队发动了攻击。

由于之前的攻势已经缓解了北部和东部的压力,以色列军队这次将攻击目标锁定在了弹药不足的埃及部队身上。

15号下午,以色列空军率先对加沙、马杰达勒、拉法和阿里什几个城市发动了空袭,摧毁了埃及军队的通讯设施和指挥中心。

以色列军队对阿里什等地的机场发动攻击,导致埃及方面失去了对空中战场的控制能力。

在当今的战场上,如果失去了对天空的控制,作战行动将难以进行。

紧接着,埃及军队连吃三场败仗,先后在“约夫”战斗、“希拉姆”行动和“霍雷夫”交手中失利,最终被以色列部队彻底逐出了巴勒斯坦地区。

阿拉伯联军在其他方面同样表现平平。

1949年1月7日,埃及方面主动提议停止战争。

以色列在占据明显优势的局势下,决定停止军事行动。

埃及和以色列停火后,约旦也跟着在罗得岛和以色列展开了和谈。

经过协商,以色列同意外约旦和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地区合并,作为交换,他们得到了从卡梅尔到加利利的一条重要公路,这条公路在军事上具有关键作用。

这条公路的建成,让以色列成功化解了阿拉伯联军对特拉维夫和德腊东部沿海地区的军事压力。

伊拉克明确表态不会与以色列进行任何对话,不过他们承诺会继续履行与约旦达成的协议。

达成停火协议后,伊拉克部队立即撤离了战场。

3月23日,黎巴嫩和以色列双方同意停止交战。

4月12日这天,以色列和叙利亚坐下来谈和,标志着第一次中东战争画上句号。最终以色列取得了胜利,双方划定了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的停火线。

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军队总共损失了一万多名士兵,其中有六千人在战场上牺牲。

阿拉伯联军在这场战斗中损失惨重,总计有超过两万人伤亡,其中有一万四千人不幸战死沙场。

战争结束后,以色列控制了巴勒斯坦绝大部分领土,占比接近80%。这一范围不仅包括加沙和约旦河西岸的一些区域,还比联合国之前划定的分界线多出了67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巴勒斯坦不仅丧失了广袤领土,也未能成功建立独立国家。近百万人被迫在以色列和周边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狭小地带艰难求生。

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做梦也没料到,在自己祖先世代居住千余年的家园里,竟然沦落到了无家可归的境地。

停火协议没能化解冲突,巴勒斯坦上空的战云始终未散。这使得以色列和周边阿拉伯国家在随后的日子里,又接连打了好几场大规模的中东战役。



上一篇:三亚:椰风海韵热情不减 错峰游持续火爆
下一篇:重庆九龙坡:杨家坪街道多方联动 护航“五一”假期文明旅游

Powered by 澳洲幸运10软件破解版下载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